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首先,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
其次,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
最后,安娜的情人伏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同样是出轨,为什么潘金莲是不守妇道,而安娜卡列尼娜是追求真爱
同样是出轨,潘金莲是不守妇道,而安娜卡列尼娜是追求真爱,主要的原因是她们所处国家的婚姻制度和社会习俗不同。
潘金莲生活在我国的古代,离婚是可以的,出轨是坚决不允许的
在被武松拒绝以后,潘金莲就爱上了西门庆,两人背着武大郎偷情,被发现后,两人还把武大郎给毒死了,这就引起了读者对她的愤恨了。
就潘金莲的相貌和见识来说,她和武大郎在一起是非常不般配的,但我们古代人讲究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们不能对自己的丈夫有所不满,要和丈夫一起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这才是标准的妇道。
即使是潘金莲想要重新来选择,她和西门庆要是想办法获得武大郎的一纸休书,做一个正经的夫妻,这在比较开明的宋朝可是很容易做到的。
林冲在临出发去沧州的时候,不就是给林娘子留下了一封休书么,后来小说中的王庆,在临发配的时候,也是在丈人牛大户的要求之下写了一封休书,任凭娘子改嫁的。
可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并没有这么做。
安娜生活在基督教盛行的俄国,离婚是很难做到的,但贵妇人有上几个情人还是可以的,甚至会是一桩美谈
关于“出轨”一词的用法与用处,小编还是没理解透彻。
在奴隶制与土地封建制的两种私有制度统治下,男性(父系)特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扩大。孔孟思想及学术被私有制统治阶级奉为圣灵以后,女性的所有的要求与男性平等的思想与活动都被统治者无情地镇压。私有制下的男性特权是堕落的无耻的极度损她利他的,男性在婚姻生活作风方面可以为所欲为,女性则必须唯唯诺诺谨小慎微。
所以,中国女性的反抗,历来十分激烈。我们以潘金莲为例,简述略论:
第一,金莲的堕落是一个由完全被动到完全主动报复的过程。
天生丽质却又出身贫苦的金莲,打小就被卖来卖去的,落到武大郎身边,亦非其所愿,她已无法主宰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丽妇配丑郎,虽然心有不甘,倒也能够安心相夫教女。女儿非她亲生,古来后母无真爱,这个不能责怪金莲。
帅哥武松的突然出现,猛烈地撞击着金莲的春心……她下定决心要与武松生育优质的后代……武大郎对武松,扶养恩情若海深,潘金莲对武松,爱情烈焰像闪电……到了武松眼里心上,痛苦的纠结,纵使放到今人身心,亦将左右不行也……
武松最后选择放弃己亦心动已久的爱嫂情意,致使金莲转爱为怒,声声泣诉老天爷为什么太不公平……
武松没错,可潘金莲到这儿也没什么错……廉官不断家务事……唉一声叹息怎能了?
西门庆以大淫贼的面目偶然(其实也必然早晚的事情)出现在金莲的面前,贱贼婆王婆见钱眼开,一步步将金莲拖入深坑炼狱。
因为潘金莲的故事写在明朝,又是写在以梁山好汉为主角的《水浒传》里,而安娜却生活在个性解放的《安娜 卡列尼娜》中。
不守妇道也好,追求真爱也好,不过是角度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阅读的角度不同,如果而已。
潘金莲的最大罪恶,其实并不在于出轨,而是在于毒死了武大郎。
虽然这段婚姻并不般配,但武大郎绝对是无辜的。伤害、甚至害死无辜之人,这是潘金莲无可辩驳、也无可饶恕的罪恶。
潘金莲和安娜都是文学名著中的女性人物,都是出轨后身惨死的悲剧结局。
两人跨越时空,八十年代"巴蜀鬼才"魏明伦,所写的一出堪称穿越剧鼻祖的现代荒诞川戏《潘金莲》中交集。剧中有安娜、武则天等人物与潘金莲同台,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引发众多议论轰动一时。
潘金莲成为风流放荡人妻的代表词,而后者却引发读者的同情,这是因为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造成的危害不同导致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嫁给武大郎实属无奈,那是主人张大户对其反抗的报复。以《水浒传》为据,潘金莲乃张大户家使女,青春秀美又心灵手巧。
主人垂诞其姿色欲占她,潘金莲坚决不从,张大户恼羞成怒,将之许与"矮挫穷"的武大郎为妻。她当然不情愿,可是身不由己。
自古美女爱英雄,潘金莲出于无奈和明显"偷工减料”的丑男武大郎在一起,又无生育,自然长年苦闷,一见英俊勇敢的武松兄弟,由敬生爱实在情有可原。
在一般人看来,宋代妇女改嫁离婚,比起明清来挺自由的。比如女词人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又改嫁,结果遇人不淑又闹离婚,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财产。
于是有人就觉得,潘金莲可以离婚啊,为什么嫌弃武大郎长得丑,又不肯离婚呢?非得伙同奸夫西门庆给丈夫下药,干毒杀亲夫这样十恶不赦的事呢?
在魏明伦剧中,就很生动地讨论了这个问题。由他借安娜·卡列尼娜之口说:“我同情她的命运,叫她反抗吧,象我这样冲出不幸的家庭!”
而现代人吕莎莎对答:“亲爱的安娜,不行,她不能象你那样浪漫,更不能象我这样离婚!”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安娜
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
换句话说,安娜性格的矛盾,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疯狂的纵欲与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间矛盾的体现,而作者的这种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渥伦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梗概
在1874年,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已经拥有了一切同龄人渴求的东西,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高级官员,两人已经育有一子,而她在圣彼得堡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交地位。 她收到哥哥奥布朗斯基的来信,这位花花公子希望她能来帮忙挽救他与妻子多丽之间的婚姻,而她也随即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旅程。在路途中她结识了沃伦斯基伯爵夫人,之后又在车站遇到了伯爵夫人的儿子,帅气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当安娜被介绍给沃伦斯基时,两人之间擦出了火花,双方都被彼此吸引住了。
奥布朗斯基在莫斯科的住宅还迎来了另外一位访客——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一位敏感而好心的农场主。列文爱上了多丽的妹妹凯蒂。他不合时宜的向凯蒂求婚,但后者却被沃伦斯基迷的神魂颠倒。不知所措的列文回到了他位于波克罗夫斯科的家,一心投入农场工作之中。而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凯蒂发现沃伦斯基的眼中只有安娜,而已婚的安娜也同样回应了年轻人的好感,目睹这一切的凯蒂伤心欲绝。
安娜挣扎着重归平静,她急忙赶回圣彼得堡的家,但沃伦斯基却一路尾随。她试图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却又对沃伦斯基充满迷恋。两人之间擦出了激情的火花,这一切也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闹得沸沸扬扬。卡列宁陷入一个进退不能的境地,他不得不给自己的妻子下达最后通牒。安娜看穿了那个虚伪而不切实际的社交圈,她的应对带来一些浪漫而又悲剧的后果,也严重改变了她以及她周围人群的命运 。
安娜卡列尼娜的地位和影响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美丽、高贵、善良、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安娜是一个形象十分丰富的人物。
作品中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强烈建议各位读一读,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