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冯小刚在中国电影导演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冯小刚导演拍摄京味喜剧电影成名,擅长拍摄商业片。早年以美术助理,美术设计师,进入电影圈,做过编剧,创作过小品,导过电视剧。直到1997年,拍摄了喜剧电影甲方乙方,为大家所熟知。甲方乙方,是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片,开创了中国内地商业电影模式,当年以3600万票房成为当年贺岁档的票房冠军。之后拍摄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 ,等贺岁喜剧电影。都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2006年,夜宴是冯小刚的转型之作,影片上映后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7年拍摄了战争片集结号,冯小刚凭该片获得了第29届大众最佳导演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2010年,拍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该片打破中国票房多项记录。凭该片冯小刚获得了2011年,第23届哈尔冰电影节最具商业价值导演奖,同年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2012年拍摄的剧情片一九四二,该片获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奖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奖项,个人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2015年主演剧情片老炮,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同年4月,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0月担任第六届导演协会副会长。2016年拍摄喜剧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得第6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等。冯小刚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翘楚,是当代中国内地四大名导之一(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在中国导演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我是曹纯不纯,一个有腔调的头条号。
说到冯小刚,我还是有几句话要说的。冯小刚大导演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基本算是根深蒂固了,但看最近几年他的表现,感觉他在走着吃老本的道路。早年创下的基业以及积累的美好形象正被他不断的消费。
正如题主所言,每年都有力作。是的,我也承认冯小刚也算有追求的有情怀的艺术家,看《1942》《潘金莲》就能窥见端倪。但冯导又缺乏一个有涵养的艺术家的基本道德操守,还记得潘金莲时期和万达撕逼吗?冯导完全就一副泼妇的形象,阴阳怪气。还记得《1942》票房不好,骂观众不懂电影吗?难道冯导真的不懂,电影好不好,是谁说了算,是拿钱买票的人说了算,你心中的艺术再多么的高端,我不敢苟同,行吗?
冯导再也不是那个一码归一码的北京老炮,你的气节呢?
也再也不会是那个吃着火锅唱着歌的马屁精师爷。更不是那个《功夫》里的逗比鳄鱼帮头子了。他的逗比,他的温婉,甚至艺术精神都荡然无存,看《芳华》就知道,问问越战老兵服不服?问问已经老去的那些芳华们服不服。
我知道冯小刚心里依然是有追求的,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实现自己的机会,完美的给自己的电影生涯画句号。但是他太浮躁,抵不过外界纷扰,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他近几年的作品都在拉低他的层次。
老本再多,终究不足以让一个人吃一辈子,拿出真正好的作品,叫好又叫座才是王道。希望冯导尽快完善自己,走向人生巅峰。
我对电影是外行,但我觉得让观众在虚构中有一种真实的还原感应该是任何意术作品的起码要求吧!
但是,昨晚看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之后我深感失望。主人公十年由3——4岁小孩长成20多岁的成人(由相貌)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该犯吧。
谢邀,冯小刚导演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虽然在国际知名度上不如张艺谋,陈凯歌。但是在国内受欢迎程度不比二者差。在国内演艺圈也是一呼百应的。
第一个了解冯小刚的作品是他的《甲方乙方》,这部片子,开创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先河。其中许多的台词都有前瞻性,比如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我觉得冯导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可能和他出生的年代自己环境有关系,北京大院文化的熏陶使他的电影有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可以说冯导是个接地气的人。过去的《老炮》,最近的《芳华》,勾起了这些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的怀念。一首绒花使的许多人泪目。
冯导即是好导演也是好演员,52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5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以及国内外各种大奖,都证明了他的实力。希望他能出越来越多越好的作品。
冯导现在现在绝对中国一线大导,地位崇高,无人能及!随便拍片,已经不考虑票房。连自己年轻的梦都可以展现,即使赔钱,制片人也不会说啥。让小演员跳舞就得跳,谁敢说了不字,随便演一下就拿影帝,牛逼到无与伦比,一哥的位置稳稳的!…
好莱坞电影和宝莱坞电影你更喜欢哪一个
开门见山的表明好恶,小编还是更喜欢宝莱坞!
虽然好莱坞电影门类繁多,大制作大场面的,从超级英雄的到怪兽,到灾难片,或者枪战,或者追车,或者爆破,类型片的种类好莱坞也非常全面,恐怖片的惊悚程度比肩日本泰国,公路片独得西部公路风景得天独厚,校园青春喜剧的套路让全世界人民都陶醉在洋溢的青春热情里,爱情喜剧是成年人的童话,帅哥美女吸引眼球……可以说好莱坞特别像一个全能型选手,每一样都好,每一样都精,虽然也有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影片出现,但工业化的制片流程,从策划到发行的整条产业链互相配合,让整条产业链上的产品都挺讨人喜欢。
而宝莱坞就属于特征更加明显的产品,虽然从制片数量上,宝莱坞可能每年的数量还要领先于好莱坞(虽然有传闻说,每年生产电影最多的国家是尼日利亚),但就我们可以通过公开渠道看到的宝莱坞电影,其实每年的数量非常有限,而央视和种类,宝莱坞来到我国的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试想无论引进公司还是“字幕组”,在翻译宝莱坞电影的时候,其实都是给我们精选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宝莱坞电影,其实比好莱坞电影多过了一层筛选,理应更加优秀。
而我们看到的宝莱坞电影还有一个特别招人喜欢的特点,无论在类型片上属于哪一种,在表现手法上,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人能够把所有电影都拍成歌舞片。而宝莱坞的歌舞自成一派,场面调度令人叫绝,小编就是格外吃载歌载舞这一套。相比票房惨淡的《悲惨世界》等好莱坞歌舞片,难道我们不应该更爱宝莱坞吗?(D)
我个人是更喜欢好莱坞的电影;具体原因如下:
1、强大的特效制作班底,尽心尽力的制作,即使耗时巨大,也要为完美的镜头吹毛求疵。这是国内影视剧在拥有良好特效班底却没有收获好评的原因。(eg:阿凡达、变形金刚、猩球崛起……)
敬业的导演与演员,据悉《林肯》的男主角为了更贴近角色,推迟10年接受邀请(只因自己不到年纪)他让家人叫他总统先生,时刻经自己当成林肯,这位出色的演员完美的诠释了林肯这一角色,他也获封为奥斯卡影帝,他就是――刘易斯。相信如果我们国内演员钻心于演技,我们的电影也会迎来辉宏。
3、
特有的文化底蕴,我喜欢看歌舞之类的影片,所以百老汇的魅力四射,流行音乐的热情都为影片增色不少。下面是我非常喜欢的几部歌舞片
4、对未来的展望,在看《变形金刚》
时,我会不禁在想我们的未来,这种未来的可行性。
对于宝莱坞我也是喜欢的,第一次看到宝莱坞的电影是高中班级组织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原谅我刚开始是看不进去的但是看进去后又觉得它是贴近现实的,引人深思。具体表现为:
1、让人欢笑的同时,有深深的感动拿《三傻》来说,为亲情,为友情,为执着,为深深的羁绊,为认同,为自己……
2、反应现实,《三傻》《天才枪手》中对教育制度的抨击
《摔跤吧爸爸》
中反应了印度女生对于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的渴望
3、更加贴近生活,反应的大多是基层人民的苦乐
4、特色的歌舞可以说是宝莱坞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以色彩华丽的民族服装、动人的音乐、浪漫的故事情节、婀娜多姿激情浪漫的歌舞、节奏明快的旋律,气势恢宏的场景,倾情演绎高水平的宝莱坞歌舞。
但是由于之前宝莱坞略浮夸的剧情,和狗血的人物关系让其前期发展不够好,但是近几年宝莱坞电影的崛起也许会是一个契机,让宝莱坞电影转型的契机。
谢邀!好莱坞美国电影象征,宝莱坞是印度电影象征,对于我个人而言,根本不存在喜欢与否,只要电影好看,我就看。
这里我打个比方,好莱坞是三星米其林大厨,宝莱坞是一般大厨,它们出产的电影就像是一道道菜一样,谁做的菜好、合我的口味,我就吃谁家的。无非厨师名气大小而已。
谢邀!好莱坞在小编看来是全世界公认的电影圣地,好莱坞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无坚不摧的IP效应。但是好莱坞的电影对我而言更看重的无非就是视觉效果,音效震撼,剧情新颖有突破,连贯性强。就好比家常菜吃多了,都渴望叫外卖觉得外卖无比好吃,一个道理。
来自那个神秘印度的宝莱坞,知名度可能不够。出来影片的质量认同感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每当能从宝莱坞突破重围出来的,效应都异常强烈。宝莱坞更像是一个择优而选的过滤网,为神界提供优质的电影。
两者之间的比较,个人更支持宝莱坞。
弱者更值得支持与理解,这个认知是不变的。宝莱坞或者将来亚洲联盟去挑战撼动好莱坞的地位,这正式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影视发展所需要的推陈出新。让大家对世界的文化更了解。
小百货手打比较辛苦,客官老爷点个赞!
更多精彩资讯可以关注我哟!
谢谢邀请。 好莱坞电影和宝莱坞电影我更喜欢哪一个? 我更喜欢中国电影,原因?因为我是中国人。影片质量决定了电影能走多远,质量不行国门都出不去。我们输出过多少片去国外?
好莱坞是成熟的工业电影市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出来的。视听效果震撼。
但是宝莱坞一直在努力,我们看到了许多经典的(三傻)(摔跤爸爸)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
宝莱坞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时候一部三小时左右的影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看完。剧情很棒
我们做的电影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好像根本不知道拍什么。
科幻片比不过是正常的,我们工业没有那么发达,那比剧情,比故事啊。我们五千年文化还找不到题材来拍吗,并且有些演员也不专业,剧情也是很马虎的处理。电影是有非常大的魔力的。应该重视,应该对每一部都要求精益求精,每拍一部都是想着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好好做。
国产片另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子弹飞。是真正用心去做的作品。我喜欢中国电影,但不是现在的。希望有遭一日这个问题上加上中国电影,我能自豪选中国电影而不是答非所问的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