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谢邀。
“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讨论《红楼梦》中的诗歌水平以及曹雪芹的诗词观点,特别是在“香菱学诗”这一段中,集中体现了作者“重唐轻宋”的诗词观,源于严羽的《沧浪诗话》。
林黛玉作为小说中才气最高的诗人,自然是符合作者本身诗词观的。
具体的诗词观论点,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只回答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其实细看原文,林黛玉并非让香菱不要学陆游,而是针对香菱提出的最爱的两句陆游诗的风格进行批驳否定。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香菱提到陆游的这两句诗很有趣,是她喜欢诗的初衷,林黛玉既然已经认了这个徒弟,自然是想尽职尽责地引导香菱,指出正确的入门方向。
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陆游这两句诗的描写虽然精致有趣,于情感却是如古井无波,并无深意——用黛玉的话来说,这就是“浅近”。
所谓林黛玉的观点,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的观点而已。
陆游是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最热衷的事莫过于抗金收复失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其最大的荣耀;老了老了,念念不忘的仍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每至夜深人静,想到的仍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最无奈的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以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努尔哈赤发迹于建州女真,称帝时国号为“金”,明朝称其为“后金”,俨然以完颜阿骨打后裔自居,于是天道似乎又重新来了一次轮回。
曹雪芹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虽是汉家子孙,但他的祖上是因何发家的,这里不说大家也知道。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应该有封建士大夫应有的家国情怀,然而祖上的过去,让他怎么直面陆游这样的汉家热血男儿、那么爱憎分明的铿锵诗句?一个姓秦的书生,在游览秦桧跪像时,作出了一著名对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个对句,想必应在曹雪芹内心激起莫大涟漪。
所以他只能够“唯艺术而艺术”,推崇王摩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避开政治旋涡,对陆游诗以“浅”而搪塞。
谢陆嵊邀。
看了不少回答,我觉得大家理解偏了。
黛玉反对香菱学陆放翁,不是说他的诗不好。
那句你们不知诗,见了浅近的就爱,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
这话是对初学者说的。
而不是说陆游诗不好,风格不入她的眼,不值得人去学习。
我认为黛玉的意思是:你是初学者,学诗千万不能走浅近的路线,如果走这种路线,入了这个格局,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我自己也写诗填词,所以我感触很深,黛玉这里抓住了写诗的要害。
你看香菱提到陆游的那一句诗:
因为薛蟠被柳湘莲暴揍,为了遮羞,薛蟠要到外地去做生意,香菱因而得以陪伴宝钗进入大观园。
香菱陪伴宝钗以后,央求宝钗教她作诗,但宝钗不愿意,所以她就转而去央求黛玉,黛玉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林黛玉就负起了一个教师的责任。
黛玉先给香菱讲了作诗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应作诗的原则,告诉香菱作诗立意为上,其次是词句新奇,格调规矩是末事。当黛玉听香菱说自己只爱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个有趣的诗句。黛玉立刻加以否定: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林黛玉的说法当然是正确的。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给太子提要求时就用过“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词句,意思就是学习別人,很难学习到位。学习别人最高端的东西,效果可能只达到别人中等的程度,如果学习中等的东西,可能得到的只是别人的最末等的内涵。
关于这一论点,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也给予支持,他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而《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可见,要学就要严要求,大格局,陆游的诗虽美,有情趣,但是与王维杜甫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胸怀相比,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了。
因此,黛玉反对香菱一开始学习陆游的诗,怕相邻入了这种浅近的格局,以后就再也放不开了。
格律诗词和自由体诗歌哪一种好写
(原创)
格律诗词,诗体的一种。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
自由体诗歌,也叫现代诗、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由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两种诗体各有千秋,但从文字上来理解,当然是自由体诗歌好写多了。我们从现代人对这两种诗体的创作结果来看,从事自由体诗歌的写作的人的比例是大大的超过了格律诗词的人数,毕竟现代人对古诗词的格律掌握相对少多了,而自由体诗歌的条条框框相对少容易掌握,便于现代文化的流行和传播,何况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都基本上通行讲白话,而极少用文言文。
格律诗与自由体诗哪一种好写?这要看你熟悉,喜欢和掌握哪种诗的创作体裁。要说哪种体裁诗好掌握,自由灵活,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自然是自由体诗。
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它要求:首先押韵,无论你是用平水韵,中华新韵,韵脚处都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除了首句可以押邻韵。其次,要符合平仄格式。即。按照格律诗的平仄要求,每句符合平仄规定,上下句平仄符合相对,或黏连。第三,对仗。如七律诗颔联,颈联每联对仗。第四,在平仄格式中,不能犯孤平,三连平等。
在以上格律基本标准做到后,才是意象,意境和立意。尽管,现在有了诗词检测软件不需要死记硬背平水韵,或中华新韵的韵部。估计平水韵所有韵部的字近一万字。一百六十多个韵部。韵脚要求一韵到底!过去没有电脑,谁能背过?而且不准落韵。平仄也必须符合要求,不准出律。你写诗哪能掌握每个字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的声部。好在有了软件,可以检测修改。古人可是全部凭借记忆!所以,科举入仕很难!特别是口占诗,符合格律更是难上加难!但,古人厉害,像韩愈的《佐迁至兰关示侄孙湘》就是标准的七律!
正是,由于格律诗太难于把握,古代人有许多爱写古风。她除了要求押韵没有平仄对仗的要求,十分灵活。像李白律诗不多,多是古风和歌行体诗。因此,你可以写古风体诗,既有古诗的风韵,又灵活随意。
如果,你既不想写格律诗,古风诗,你可以写白话诗,也就是自由诗。这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诗,至今有许多流派: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有“五四”派、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朦胧诗、中间代、新生代、湖畔派、韵脚派。目前,又出现了许多新诗圈子,如贾浅浅,余秀华,冷颜等等。总之,自由体诗没有限制,你可以尽情的写,但,写出水平,被认可也并非宜事。作为“圈子文化”不入圈子,很难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你可以认真分析一下,你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再做出写格律体诗还是自由体诗。
这要看本人擅长什么,如果你有一定的古文字功底,并且懂得词牌格律,那格律诗词就相对容易些;反之,自由体诗则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是,诗么,它毕竟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是文章的浓缩,也要求文字优美,字词准确,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我对两种题材的理解.
格律诗和自由体诗歌都不好写。诗人属于思想者,是寻找语言极致的工作。没有创造思想的人很难写出一首好诗。
格律诗就是在规定好的条条框框里修辞。把汉字运用到极致,运用出语言之外的意境。钟嵘说,只有诗歌能够感动天地。王国维说,只有诗歌能够震撼人心。
一首好诗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个好的诗人就是一个大匠,可以创造出一个精神的世界。所以说,写好一首古诗很难。难到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你说难不难?
现在古体诗写的好的也有,但都不怎么出名,比如我师傅的徒弟写惊蛰诗:鸟借身轻先布谷,山腰怕痒叫农耕。草栓羊在花疏处,风去翻云炒雨声。
现代自由体诗歌,一般认为是从食指开始,走上了一条朦胧道路。然后是北岛,顾城,海子。代表作品有《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等,注重语言的朦胧性和张力。
我觉得中国自由体诗歌已经走上了一条歧路。只追求语言词藻的华丽而不追求艺术上的突破。先锋派,下半身写作,梨花体,睡你体,都是形式主义。
我认为的艺术是洛夫的《金龙禅寺》: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先说答案:相比较而言,自由体诗歌比格律诗要难多了。
格律诗,相当于已经建筑完工或者大部分完工的一幢楼房——整个建筑基础以及的框架结构已经吊装焊接成功,剩下的工程只需要“填空”(装修)就行:
格律诗有着相对比较严格的平仄、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案头准备几本介绍格律诗游戏规则的书,其中包括古人用来儿童启蒙教育的书以及《平水韵》就可以“开工”了——反正“照猫画虎”就是——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记在心。
自由体诗歌,看起来好像“很自由”——没有字数限制,也用不着过于去追求是否押韵,更无须推敲平仄——可长可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格律诗词和自由体诗歌创作都要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无论是哪一种体裁都不能以是否好写而论。创作诗歌的水平能力,这要因人的悟性而异,与作者的文化程度、文学修养和社会阅历有密切关系。一般以为,格律诗词归入古典文学范筹,有几千年文化史;自由体诗歌又被称之为新诗,新诗发起于五四文化运动,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仿照西方自由诗歌格式创作,有一百多年流传,被分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朦胧诗派三大流派,以朦胧诗派小有成就。
从表面上看,格律诗词需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要知会一定程度的格律常识规则,还要有一些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创作格律诗词较难,自由体诗歌会更好写。
但是,会更好写不等于会写的更好或者说写的有诗意、出诗境。自由体诗歌三大流派的现状表明,自由诗派因意象表述与意境显象过于平淡无味,基本上流归于现代散文文体或美誉称之散文诗;格律诗派因为其不依近体诗格律规则,又未脱去古诗、古体诗的窠臼,只是词语上略长于古诗、古体诗,语法上使用文笔而被垢病为东施效颦,已无多少自由诗作者去写作了;朦胧诗因许多自由诗作者没有诗人悟性,作品碎片化,意象跳楼,意境蒙太奇化而莫名其妙,朦胧诗的创作往往钻牛角尖,苦思冥想不得佳句,致使执迷不悟者产生幻化。
因此上,要做好诗当诗人,别想着去写好写的诗。诗是人的心声胸志,用心就可以写好,熟能生巧。古典诗词不难写,自由诗歌也不难写。作者只要有较好的初中文化水平就能写出好诗,何况现在已经是大专文化普遍受教的时代呢。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格律诗和自由体诗入门写起来都不是很难,要写好又都不容易。
格律诗顾名思义,有格式有韵律。换句话说,其框架结构基本是固定的,变化也必须在基础框架结构上按其一定规律变化。比如七绝四句二十八字,每句七字,不能多不能少,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规律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按要求去填写。所以说格律诗形式上限制多,突破了限制再好也不是格律诗。
自由体诗顾名思义,沒有固定的框架结构,你尽可以自由发挥。然虽为自由,其实并非完全自由,形式上的自由更需要诗的神似,不然难称其为诗。所以今天大多自由体诗饱受诟病,往往与文章断行就称其为诗有关吧!
两相比较,自由体诗入门或许比格律诗容易些,而真正写出神韵或许自由体诗更难些。我粗浅的看法是,学习自由体诗也要借鉴格律诗的精华,自由不是没有限制,无招胜有招不是毫无招法。
格律诗和自由诗那一种好写,这种问题十分之复杂,有着许多历史问题还沒解决,首先是民国废了传统格律诗的音韵模式,传统格律诗沒有了传承,继之而起的普通话时音写格律诗的模式,但普通话的声韵特征,被中外众多汉语音韵学家质疑,写不了传统格律诗,最终导致了五十年代的现代格律诗大辩论,最终王力,罗念生,何其芳等代表的,现代格律诗分别是,平仄律型,音顿型,轻重音型,全被参与辨论者各自否定,并不成立,最终王力先生在内部发表,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一文为总结性论述,王先生说,我不会做诗,我虽然对中国古代的诗律做了些研究工作,但设有什么成绩。
关于格律诗的问题,我恐怕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只是表示一些粗浅的意见而已,对于什么是格律诗,大家的见解可能有分岐。
我这里所谈的格律诗是广义的,自由诗的反面就是格律诗。
这里有二点是明确的,即不知什么是传统格律诗,现代格律诗用普通话声韵特征的构建方法还在探讨中,这是王先生的实话。
事实上,传统格律诗是从圈声开始的,这里列上清朝香山县黄梁都鳌山书院的圈声方法。
如龙字的四声纽韵一贯,举平骸入,
龙,卢红切,通撮合口一等平声来母东韵,阳声韵。
拢,力董切,通撮合口一等上声来母董韵,阳声韵。
弄,卢贡切,通撮合口一等去声来母送韵,阳声韵。
禄,卢各切,通撮合口一等入声来母屋韵,阳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