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清朝康熙年间,一支由南明遗民组成的队伍请求加入清军,假扮成东北资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不会满清的语言和文化,但他们利用南方文人的技巧和洞察力,最终在清军内部取得了不俗的地位。虽然这些遗民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清朝仍容忍了他们的存在,以便借助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来巩固清朝的统治。这表明清朝对于在境内的外来人口和文化有一定的包容和容忍度,并且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也是为了保持国内稳定。
首先
清朝成立后,原明朝的统治者和官员多被逐出、流亡或被灭族。为了维护统治,清朝认为只要不造成威胁自己的情况,接收具有民族特征的古朝鲜和滞留清朝境内的明朝遗民是不会给统治造成威胁的。此外,清朝对于宗教、文化多元性有较高容忍度,这也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稳定。
其次
古朝鲜作为一个独立的相邻国家,对于清朝来讲,其保留明朝年号和接收明朝遗民并没有对其政治影响产生威胁,反而可以借此维护与古朝鲜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巩固边境稳定。
此外
清朝还通过收容明朝遗民,扩大了其国内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了这些遗民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和技术财富,从而推动了清朝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清朝能够容忍古朝鲜使用明朝年号和接收明朝遗民,一方面是基于政治稳定和维护好邻居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符合了其对于文化、宗教多元性的容忍度。
朝鲜使用明朝年号的问题是个假象。
真相是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41年之前,朝鲜虽然被清朝击败而归附,但依然不愿意写清朝年号而是用干支纪年,期间发生了两次沈狱事件,即朝鲜官员到沈阳见皇太极,没有使用清朝年号,因而被清朝下狱。
第二阶段是1641年起,由于前述事件的影响,以及明朝的灭亡,朝鲜下令严格遵守使用清朝年号。如1645年下令,承政院疏章不书清年号者不得捧入。
第三阶段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康熙掌政,特别是康熙亲政后对朝鲜的限制减少,朝鲜在前述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允许极少数高官大儒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清朝年号,而以干支纪年代替,这种允许被视为极大的恩典赏赐。期间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704年,明亡60周年,朝鲜于当初纪念明朝援朝抗日的大报坛祭奠万历皇帝跟崇祯皇帝,特意不写清朝年号,而写干支纪年。但祭奠刚结束就立即烧毁相关文书,怕被清朝知道。
第四阶段是乾隆登基之后,由于此时清朝对明朝已经不如之前那么在意,自己也拜祭孝陵(朱元璋),整修明朝十三陵等,所以朝鲜也跟风开始放松,先是举办忠良科科举,应试者限定为明人后裔或朝鲜人而于丁卯、丙子两役与满清作战身亡者的后裔,允许这些人中举红牌可以不写清年号而写干支纪年。后来又扩大到一切忠良之后。由此,朝鲜民间不使用清年号而使用干支纪年成为潮流。同时,朝鲜对写有明朝年号的事物视为古董珍重收藏,譬如朝鲜国王1756年得到13个写有明朝年号的马牌(马牌即古代传递的驿马的身份证明),特别收藏于尚瑞院马牌柜。(后来还成为文物古迹上了韩国的邮票)
第五阶段是乾隆晚期之后(1800年之后),朝鲜除了官方文书依然严格使用清朝年号之外,对于臣民用干支纪年代替清朝年号不再限制,而如果是普通平民,那即使使用双年号(明清两个年号)也睁眼闭眼不去管了。这个时候的清朝也不怎么管朝鲜了。
所以,事实上说朝鲜使用明朝年号是个假象,真相是朝鲜官方一直使用清朝年号,民间不喜欢使用清朝年号,但也没有使用明朝年号,而是使用干支纪年,因此从壬辰倭乱到甲午战争,与朝鲜相关的很多历史事件,连我们都习惯于使用干支纪年。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大众对朝鲜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朝鲜在整个清朝时期,都死硬地坚持使用明朝年号,收容明朝遗民。这种认识,显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朝鲜确实曾经拒绝使用大清年号,但大清不是默默忍受,而是果断下手制裁。
皇太极的年代,朝鲜使者就坚决不承认大清,他们的立场非常坚定——大明才是正统,你个清无非就是夷狄,凭啥跟华夏正统大明朝并立,也称起皇帝来?
所以,皇太极的登基仪式上,两位朝鲜使者被强迫加入朝贺的行列,但他们坚决不肯,为此遭到满清官吏抓扯和殴打,鼻青脸肿,衣服破碎,依然不屈从。
这个,绝对是真的!
而最终,清朝便把朝鲜使者打入大牢——这一幕,老实说,让当时已经臣服清朝的东北汉人很是汗颜,至少在这一点上,咱就比不过人家。
当然,皇太极岂能善罢甘休,立即派人去朝鲜发出严正警告。
结果,反而激发了朝鲜上到官员下至百姓的愤怒,当时有人提出要“毁书斩使”,以表对明朝的忠诚。甚至满清的使者在路上,遭到百姓以石头泥块乱打。
当然,后果就是皇太极出兵。而朝鲜人,虽然有骨气,但骨气不能当兵器来打退敌人。所以清兵杀来之际,不论是朝鲜的正规军,还是义勇军,都一败涂地。
所以,光有勇气还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实力作后盾。
元朝时,并不把朝鲜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来看待的,朝鲜曾经一度沦为元朝的一个省的待遇。但从明初开始,明朝始终将朝鲜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虽然是属国,但明朝从不干涉朝鲜内政,而且厚往薄来,两国关系始终很好,没有摩擦。
壬辰战争时,朝鲜国力衰弱,根本挡不住打了几十年内战的日本军队的攻击,京城都丢了,基本上将要亡国,不得已向明朝求救。 明朝立即派出大部队对朝鲜进行支援,从而使得朝鲜复国,忠实地履行了宗主国的职责。
而明朝没有提任何条件,战争完毕后立即撤军回国,显示了泱泱大国的君子之风,令人可敬可叹。朝鲜君臣始终以此为明朝对朝鲜的再造之恩,把明朝作为自己的再生父母来看待。
虽然清朝取代了明朝,但为了便于统治,安抚外邦,一些小的细节也就默许了。
射箭会拐弯的奇幻电影
《最终兵器:弓》
影片以满族后金政权入侵朝鲜(韩国史称“丙子胡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为了救出被俘虏的妹妹,身背一副弓箭便独闯满军大营的朝鲜神箭手“南一”的故事。[1]
该片于2011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创下了超过700万人的观影成绩,成为了2011年韩国本土最卖座影片。
中国历史上的王牌军队还是有很多的,有哪些
一 汉朝霍去病骑兵兵团
汉武帝名垂青史,大汉王朝光彩熠熠。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正是霍去病特点。对付游牧民族,就用游牧民族的特点去击败他们,你骑兵厉害,我骑兵更是比你强。河西之战,匈奴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二 明末袁崇焕关宁铁骑
明末局势动乱,清军虎视眈眈。孙承宗开始建立以蒙古骑兵为核心的骑兵部队。后袁崇焕督师辽东后,开始整编辽东军,以精骑为主,训练关宁铁骑。天启七年,皇太极进犯宁远,关宁铁骑与八旗兵正面硬钢,威明远扬。三年之后,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直逼北京最后门户-遵化。袁崇焕带领9000关宁铁骑千里奔袭两天两夜,急行军加入战场。两军在广渠门展开血战,经过顽强拼搏,后金军溃逃,区区几千的关宁铁骑取得大胜。
三 明朝常遇春兵团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常遇春与徐达合围张士诚,全歼张士诚部队。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常遇春兵团用三个月时间扫荡山东等地,势如破竹。在洛水击败元军主力,常遇春为明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
四 戚继光戚家军
明朝初期,中国沿海经常被海盗和日本一些狼人侵犯,称之为倭寇。朝廷调任戚继光与浙江,在了解本地明军战斗力后,戚继光决定成立戚家军,传奇就此开始。戚继光招兵买马培训戚家军,此后大大小小战役无一败绩,用了十余年时间扫荡倭寇,随后又调兵北上打击游牧侵犯。从此沿海边境无虞。戚家军威名远扬。
另外还有其他著名的军团,比如岳家军,清朝八旗兵等。他们都是一等一的王牌军队。
每个朝代的兴起,都会以一支超强的军队作为支撑。吞并六国的秦军,“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军,东征西讨的大唐兵将,即使软弱如“宋”者,也有一支“岳家军”神般的存在!元之蒙古铁骑,明之抗倭“戚家军”。清之八旗兵。战火频频的历史怎么缺少得了能征惯战之师。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不知经历多少次战争的洗礼,在一次次的战争中,中国历史上出现无数支非常优秀的军队。
我们都知道,自近代以来就是热武器的天下,而热武器很多时候都是依仗的先进的武器装备,于此就不再过多详说。
在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下,冷兵器时代中国历史上两支自成立到解散从无败绩的军队。
南宋爱国将领,以两千人马起兵,在进过多年的战争后,扩张成为了拥有十二大营,人数超十万的多兵种协调作战的军团。军团包括:骑兵、步兵、水军等编制。
在作战中岳家军多次击溃金兵,而且无一败绩,最难的是岳家军的背嵬军与金人在骑兵对阵骑兵的战斗中击溃对方,打破了“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神话。
然而正是因为岳家军的强大,使得宋高宗越加的忌惮(老赵家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后世子孙都是极力的打压武将),最终通过秦桧的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戚家军原本是为了抵御东南沿海倭寇侵扰而建立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不仅在成立以后未尝一败,而且最恐怖的是这支军队几乎创造了一个几乎无法复制的战绩,在整个古代中国都比不了。
那就是戚家军的战损比是所有朝代,所有军队里面最小的,戚家军曾有过在战争中歼敌数十万,而自生损伤不过几百人的恐怖战绩,也奠定了他在16、17世纪历史上世界最强军队的称号。
而戚家军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就是,这是一支热武器部队,有火枪队,还有火炮部队,和火枪骑兵部队,近攻与远攻在当时那个时代足以碾压任何敌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被冠以“万岁军”的称号,这支部队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而还有一支被称为“千岁军”的部队,同样也是我军的一个赫赫有名的军队,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支英雄的部队。
“千岁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15军,如果放在解放军队的历史中 ,15军不算一支主力部队,只能说是一支后起之秀的部队。15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开始后,15军还只是地方部队,在刘邓大军转战晋冀鲁豫的时候,这支地方部队得到了历练,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这支部队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纵队司令员秦基伟。
九纵并没有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而是与老大哥4纵一起,成为陈谢大军的一份子,南渡黄河,经略豫西。此后,九纵在河南一会豫西一会豫东,参入了豫西、洛阳、淮海等诸多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南征北战,到全军改编时,九纵改编为解放军15军,隶属于第四兵团。
真正让15军扬名天下的在朝鲜战场,首先在第五次战役期间,15军在军长秦基伟的指挥下,以几乎没有伤亡的情况摆脱了美军的反击。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上甘岭战役爆发,这一场从局部小战斗发展成为两军意志较量的战役,15军就是主要力量。
386旅是抗战中八路军的一支劲旅,隶属于八路军129师,组建于1937年8月,旅长为陈赓,副旅长为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下辖第771团和第772团。
386旅在陈赓的率领下,坚持灵活的游击战,狠狠地打击日寇、消灭日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太行山地区,神头岭战役,歼敌1500余人,长生口战役,毙敌130余人,响堂铺战役,杀敌400余人,长乐村战役,歼敌2200人。尤其是在山西七亘村同一地点两次设伏,共歼灭日军400余人,缴骡马近400匹和大批军用物资,创造了“重叠的伏击”这种奇妙的战法。打得日本鬼子胆战心惊,专门在坦克上写着‘要消灭386旅”。
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逊来到386旅考察,禁不住连连称赞说:“386旅,中国最好的旅。
抗战中, 陈赓率领的386旅先后转战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历经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5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从386旅走出了1位大将:陈赓。5位上将:李聚奎,王新亭、陈再道、许世友、谢富治。还有周希汉、徐深吉、吴富善等一批中将和少将。
古代的太久远,说个近代的。说说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7个王牌师的简历。
喜欢军史的都知道,在东北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中,有7个师,被东野总部列为头等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王牌师。而师一级单位,在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军最常用的、能承担独立作战任务的单位。
因而这7个头等师,客观的说,就构成了他们所属纵队的骨架,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与他们所属纵队的荣誉与战力,紧密相联。
哪么具体是那7个师呢,他们的首任师长又是谁呢?方城为你一一道来。
一、东野1纵1师,1949年初军改后的38军112师,首任师长梁兴初中将。
东野战评总结:
该师有连续作战反复冲锋的精神,作风顽强,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都非常擅长。
△梁兴初中将
二、东野1纵2师,军改后的38军113师,首任师长罗华生少将。
该师突防能力显著,攻坚突破经验丰富,极善于野战进攻。
特种部队,在现代是个非常令人崇拜敬仰的群体,他们经受非常严格和艰苦的训练,并往往装备着比普通军队更加精良的武器,从而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其实,在古代也常常出现类似于特种兵的精锐部队,那么,历史上有哪些王牌部队呢?
要说王牌部队,就不能不提三国时期的各种精兵。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各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自己的仇敌,那么战斗力强大的王牌部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抛开《三国演义》等小说虚构的,如董卓的"飞熊军"等等并不存在的部队,笔者在此举几个确凿存在于历史的王牌部队。
按照时间排序,可能最早成军的王牌部队就是公孙瓒手下的"白马义从"了。公孙瓒年轻时,"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瓚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瓚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
面对人数远远大于自己的鲜卑骑兵,公孙瓒奋勇杀敌,大破敌军,甚至吓得鲜卑从此不敢入塞。此后他又多次与游牧民族交战,他"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这时他的数十骑兵和他所钟爱的白马或许便是日后白马义从的原型。
根据《后汉书》记载:"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而后,白马义从逐渐扩军,成为了一支能够既能骑马奔驰,又能箭不虚发的强大骑射部队,据说著名的将军赵云就曾是其中的一员。
位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过一本《英雄记》,其中记载了河北名将高顺及其带领的王牌部队"陷阵营"。他写道:"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从《三国志》中高顺的战绩,我们或许可见陷阵营的强大,陈寿记载道:"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高顺受吕布之命攻打刘备,先是击败了夏侯惇带领的援军,又击败了刘备,可见其战斗力之不俗。
军迷们大多知道“五大主力”之孙立人新一军,它是由税警总团为底子的新编第38师发展而来的,之所以番号为“新编”第38师,那是因为这个比较靠前的师级番号“本家”一直存在着,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8师”。它也正是抗日名将张自忠的基本部队,是西北军余脉,然就抗日战争的表现来看,第38师虽为杂牌,战力却堪称王牌!
(张自忠将军)
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张自忠已经担任冯玉祥西北军“中路军”的第6师师长职务,冯阎兵败下野时,善战的张自忠其实部队保存的非常良好,除了配属他指挥的梁冠英第17旅投蒋外,其主力第15旅、第16旅和师直手枪团仍然无损,兵力总计5500余人,应该也是整个西北军残部中,建制保存最完整的部队。
大量西北军部队投蒋后,所余的残部后被张学良收编为一个军,番号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以宋哲元为军长,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第29军的前身,部队统一整编为第37和第38两个师,而张自忠担任师长的第38师,自然就是以其第6师为基干组建的。1931年6月,南京政府整编军队,该军正式改称第29军,但师级番号未变。
(冯治安)
求介绍电影,像爱国者,第一滴血第一部,最终兵器弓这种主角在森林里被追杀然后靠各种机关智谋反杀的电影
杰森斯坦森的《非常人贩》系列,三部;马特达蒙的《谍影重重》系列,四部,最后一部不是他演的;布鲁斯维鲁斯的《虎胆龙威》系列;《终极斗士》第二部、第三部;《血与骨》
一队满清鞑子和一帮韩国棒子,拿弓箭对射是什么电影
最终兵器:弓 本片以“丙子胡乱”为背景。
十三年前,忠臣崔平良以“叛逆”罪名遭到灭族,其一子一女南伊(朴海日 饰)与慈仁(文彩媛 饰)侥幸逃脱,崔良平力战至死。南伊带着父亲的弓箭和嘱托,和妹妹投奔父亲至交金武善一家。时光荏苒,1636年,金武善之子瑞俊向慈仁求婚,因父亲遭遇而消极度日的南伊深感作为崔家后人身份敏感,欲拒绝这门亲事,无奈瑞俊一片诚意和金武善力主,崔、金两家喜结良缘,然而在大婚当日,后金入侵朝鲜。不久朝鲜仁祖投降称臣,瑞俊和慈仁被满族军队掳走,拥有出众射术的南伊自此沿路追踪,伺机搭救亲人,而南伊神出鬼没的狙杀与跟踪,亦引起了满族弓骑兵大将的注意……